印度尼西亚医药制造业行业现状及发展历史
印度尼西亚医药制造业作为该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发展势头。作为世界第四人口大国,印尼的医药市场潜力巨大,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据中国海关统计,2014年中印尼双边贸易额达到635.8亿美元,中国连续两年成为印尼第一大贸易伙伴。截至2014年底,中国对印尼累计直接投资达38.4亿美元,显示出两国在经贸合作领域的紧密联系。
印尼医药市场的开放始于20世纪60年代,自那时起,外来投资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研发领域。随着市场不断开放,制造业、原材料、服务业及成品制剂等领域逐渐成为新的投资热点。据统计,2007年至2013年间,印尼医药市场规模增长了85%,2014年增长了7%。预计2015年全年增长为12%,总产值达到60亿美元。
目前,印尼医药行业法规日趋健全,与全球标准接轨程度高。国内约90%的企业符合新颁行的行业标准。与开放初期外资企业垄断市场的情况相比,本土企业已成为印尼医药市场的主要力量。全国约有200家药企,其中70%为本土企业,其余为Actavis、Bayer、Merck、Pfizer、Sanofi等外企。95%的药品品种数量来自于本土企业,跨国药企仅占5%,但75%的制药工业产值来自于本土企业,25%来自于跨国药企。
印尼也不乏优秀的本土制药企业,以Interbat为例,该企业主打新陈代谢、呼吸道、皮肤、心血管和抗生素类药物,产品贴合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印尼制药商协会(GP Farmasi)是印尼医药行业非常重要的行业组织,由制药工业界各利益相关方组成,拥有200家会员,包括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跨国药企的分公司。
尽管本土企业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外资企业在印尼医药市场仍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这主要得益于印尼国内医疗保健市场的快速变化,国内对于糖尿病药物和膳食补充剂的大量需求为外企提供了商机;同时,外企产品质量一直处于领先地位,且研发技术领先,有能力研制新药。
然而,印尼医药产业当下面临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从贸易型转向研发型。目前,印尼超过90%的原料药和原材料均靠进口,政府鼓励本土企业转换观念,从生产型向科研型转变。这一转变对于提升印尼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
为了推动医药产业发展,印尼新政府正积极推动健康产业发展。国家药品食品监督局(BPOM)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保障印尼人的公共健康;二是不断提高本国药企的国际竞争力。Joko Widodo总统于2014年宣布,健康保健的财政投入至2019年将翻一番,并推行全民健康保健计划(Jaminan Kesehatan Nasional),计划在5年内覆盖全国。
虽然BPOM在推动医药行业规范透明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外来企业进入印尼市场程序仍过于繁杂。例如,进入印尼市场的新药和仿制药注册审批时长有所区别:政府采购、需求量大的仿制药为100个工作日;品牌仿制药为150个工作日;新药评估和审查耗时最久,为300个工作日。尽管审批耗时较长,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药品质量。
印尼医药产业还面临着其他挑战。例如,医疗器械90%依赖进口,即使是非常小型的设备也要进口;药品包装方面面临基础设施匮乏和政府实行严格生产标准的问题;科研仪器和检测设备的需求日益突出,但印尼企业的研发质量和水平正在不断提高。
展望未来,随着印尼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中产阶级人口比例的增加(由2003年的38%增至2010年的57%),个人健康将成为新的消费领域。更多的药企开始关注印尼OTC市场,2015年OTC的消费总量由2014年的40%增加到50%。本土企业占据印尼医药私人市场的70%,并提供95%的药品,其余5%的市场份额由外企占据。然而,外企仍引领印尼医药市场,原因包括印尼国内医疗保健市场的快速变化、外企产品质量处于领先地位以及外企研发技术领先等。
总的来说,印度尼西亚医药制造业在经历数十年的发展后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印尼医药产业需要继续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工作力度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